我们为什么要把课堂搬出学校? 首页 > 教学科研
我们为什么要把课堂搬出学校?
2014-12-02  来源:信息中心  点击次数:12509

 

广铁一中老师:希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

高二理创班学生:只有亲身体验得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

把课堂搬出学校,让学生在游览、交际中了解自然,认识社会,增长见识,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很有意思?事实上,在广州已有个别学校在推进特色课程,尝试跨省研学。日前,新快报记者随广铁一中高二理创班近百名学生进湖北、入三峡、与武大辩论队队员交流,体验了一段别样的“文化+科技”之旅。对于组织活动的老师来说,研学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带出来,而是真正让学生有收获。

 

出发

制作研学手册,带着目的上路

    今年十月下旬,广铁一中组织首届“铁英”特色课程班百名学生赴湖南,做了一次为期三天的研学之旅,这是学校第一次大规模组织学生跨省出游,一个月后,学校的研学队伍再次出发,这次对象为铁一中校本部及亚运城校区全体高二理创班学生。

    这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研学,队伍中除了带队老师,还包括语文、英语、物理、地理等多学科老师。据广铁一中高二年级级长蒋茂霞介绍,老师们提前一个月开始策划,多方讨论最终确定“广州-黄鹤楼-武大-三峡”路线,定位文化+科技,并确定随队出发老师。

    老师准备充分,学生同样不马虎。为此,学校特别制作了一本“铁英秋点兵”主题研学活动课程手册,在这本20页的册子中,除了有活动要求,还详细罗列了近20首与黄鹤楼相关的诗词,同时把行程安排及目的清晰呈现,而在册子最后,老师还特别为学生布置了“作业”——以三峡风景为题材自创诗歌。

蒋茂霞坦言,带学生出来一趟不容易,老师们也有压力,“我们希望学生老师都能带着目的出发,最终从中收获”。

途中

在黄鹤楼上吟诗秀英语

    晚上7时出发,经过12个小时车程,T96次火车将师生百人捎入清晨的武汉,黄鹤楼成为师生享受完热干面、地道本地早餐后的第一站。

    身临其境,语文老师早已经准备好了,“为什么黄鹤楼以‘黄鹤’为名?”学校校本部高二(1)班班主任周瑛开始“考”学生,而在出发前,黄鹤楼的历史由来已被布置成作业。

    几个来回问答之后,朗诵环节开始。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”李白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耳熟能详,但客家话、四川话、闽南语等方言朗诵版你未必听过,在黄鹤楼下,学生们别出心裁的朗诵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,更有外国友人全程拍摄,竖起了大拇指。

中文朗诵不过瘾,那就来英文,英语老师郑雪玲掏出备课本,带领学生念起了崔颢所作《黄鹤楼》的英文版诗歌。

到三峡大坝进行数据推算

    来到湖北,除了黄鹤楼,水利之都“宜昌”同样不能缺位,观摩世界水利之巅三峡大坝成为学生此行另一大亮点。

     “大坝怎么建造的?”“广州用的电是不是也来自三峡大坝?”虽然天气略显阴冷,但并不影响学生的心情,登顶大坝的观景平台,学生的问题渐多起来。面对被放大3倍做成雕塑的截流石,有学生对它的造型产生了浓厚兴趣,导游则耐心解答,“截流石是一个三角锥,每一面都有一个角,更利于它插入水底固定”。

     在随队采访中,记者获悉,早在出发前就有学生对三峡大坝进行了数据推算,他们认为大坝左底角88度、右底角80度时,大坝的稳定性最好,而事实上,实地了解之后,学生才知道,大坝实际为一个直角梯形造型。

“回去之后,让学生自己再去研究,为什么大坝是直角梯形。”随队物理老师许晓琪坦言,过程比结果重要,虽然学生测算的数据不同,但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,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更好体验,“学生有收获,目的便达到了”。

在高铁当小老师讲磁悬浮

     “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浮起来?”“怎么能保证列车高速转弯时不脱轨?”这样“高大上”的问题,不是出现在专家交流会上,而是发生在高铁上的一趟趣味课上,主讲者为铁一中亚运城校区高二(1)班学生袁宇轩。

      在回程高铁上当小老师,同样是铁一中此次研学的重要一环,围绕此次研学行程安排,学校早早便给学生布置了四个物理研究课题,而磁悬浮列车中的物理原理,仅是其中一个。“磁悬浮主要有吸力式和推斥式两种”,袁宇轩的介绍简明而干脆,同学们听得兴致勃勃,不时献上掌声。

记者获悉,尽管铁一中“铁英”特色课程班今年才开始独立招生,但课程已提前一年在学校开设,因而学校高二年级理创班学生对于铁路也有着深厚渊源,此行他们还深入高铁驾驶员实训基地,近距离感受高铁模拟驾驶舱的构造及运转,在体验模拟驾驶后,来自铁一中校本部高二(1)班的马同学直呼好玩,“站在模拟舱内,随着速度加快,能感觉到震动力度”。

收获

学生:黄鹤楼下吟诗让人有代入感

      在黄鹤楼吟诗,在火车上上课,对于学生而言,这样的经历并不常见,而当你真正走出来后,这样的体验也就显得珍贵而不同。

     “当我站在黄鹤楼上的时候,感觉自己像置身到了诗人的诗中。”谈及此次研学,铁一中校本部高二(1)班学生周芸有些兴奋,她直言原来在学习关于黄鹤楼的诗词时,总觉得那里面的世界是属于老师的,但真正走近之后,才有了代入感。

     她还向记者透露,自己是第一次坐高铁,之前爸爸和她说过,高铁的声音很小、很稳当,体验与火车完全不同,而当自己真正坐上高铁之后,才体会到了爸爸的感受,“只有自己体验得来的知识才真正是自己的。”

“很喜欢这样的方式,走出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。”学生袁宇轩认为,开放式方式,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。

Ø 家长:惊喜于孩子在外出中有了目标

对于家长而言,最欣喜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孩子成长。

    汤妈妈是铁一中高二年级学生家长,她告诉记者,结束湖北研学后,学校组织开展了一次家长会,并集体观看了由老师制作的学生研学视频,而其中的一个镜头令她很惊喜,“我看到我儿子写的感想,大概意思是‘此次研学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,未来我也想在这条路上努力’。”汤妈妈说,她与先生皆从医,曾经也试探性地问过孩子,是否愿意随他们学医,但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,且对于未来似乎没有目标,随便、都可以则是他的回答。

    “这应该是他第一次有了这么明确的说法。”汤妈妈坦言,虽然这也不是一个明确的回答,却也是一个方向,“说明在这次外出中,他真的有被触动,所以也有了想法,我为他高兴。”

    此外,汤妈妈还从老师那得知,此次研学归来,孩子还为因怀孕未随行的老师带了小礼物,这令她意外又感动,“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举动,但感觉孩子长大了”。

Ø 老师:研学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

     成绩只是体现学生能力的一方面,不可能由此判定一个学生好坏,对于铁一中的老师而言,此次带学生出来,他们更多希望这些不一样的体验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、思考。

    “出发前,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四个题,包括葛洲坝的设计和施工技术、物理学在三峡工程中的运用、磁悬浮列车中的物理原理以及由高铁引申出科技给中国带来的变化,这些题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。”物理老师许晓琪坦言,虽然在书本中找不到答案,但这些又和此次研学密切相连,需要学生前期主动去查阅资料、去思考问题,而通过实地探访后,他们的感官又会不一样,她以学生推算的三峡大坝角度错误为例,认为研学结束后,对这些问题仍然可以继续探讨,“也要让学生明白过程比结果重要”。

    语文老师周瑛则认为,研学其实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,比如带领学生游三峡,每个人的体验、观察都不一样,所以她们诗歌呈现的形式也不一样,“大部分学生都写得很不错”。

如何推广研学,让更多孩子能走出去?

专家称:

Ø 需家长支持更需安全问责制度保障

     组织学生出远门,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,但校方的压力却不小。而从另一方面来看,这里面也传递出一个积极的信号,学校愿意去尝试,为学生创造出去学习的机会。事实上,记者获悉,早在2012年底,教育部着手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实施研学旅行试点,苏州、合肥、西安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城市,但两年过去了,试点城市同样没有走出困境,想要大规模推广学生研学,未来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。

Ø 不能因安全问题而对教育抱保守态度

     “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,其实道理大家都明白。”广铁一中副校长陈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,虽然学校只是在小范围内开展研学,但走在外面,他们也被问到,怎么敢把学生带这么远的地方去?事实上,她认为学校是在冒风险做事,但另一面她又坚持“不能因为安全问题而对教育教学报以保守态度”。

    陈莉说,在带学生出来之前,学校和家长做了沟通,并把活动的目的、去哪等基本信息都告知了家长,“我们要做就是充分做好准备、做好应急措施,带着任务出来、有目的地出来,真正让孩子有收获。”

    她以不久前番禺某小学生英语考了39分、最后自杀事件为例,认为现在社会上有一个不好的风气,认为孩子出了事情,就要去找学校的责任,这样的事件多了,对教育也容易造成消极影响,公众应该客观看待,“如果学校什么都不愿做,最终损失的还是学生”。

Ø 想让孩子成长必要时应大胆放手 

    就研学问题,记者也采访了多位家长,大部分家长都持肯定意见,其中支持率最高的便是由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。

    家长李妈妈也是铁一中家长,她透露当学校告知组织学生研学,她没有犹豫,“男生迟早都要独立的,现在就要多给他机会锻炼”。

    李妈妈说,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是在初三毕业,和同学一起去北京,当时他们自己订票、联系当地的旅行社、订酒店,“遇到问题他们就要自己想办法解决”。她认为,如果想让孩子成长,家长有时就应该大胆放手。

对于中学生研学,李妈妈建议,可以多去好的大学,让学生感受良好的氛围激发努力斗志;其次可以去农村深入基层了解社会;最后可以多走科技路线,了解前沿跟上时代。

专家说

依法治校,建立合理校长问责机制

熊丙奇(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)

     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昨日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直言,学生研学目前在国内陷入一个怪圈,大家都知道应该鼓励,但却始终没做起来,“在安微、江苏的研学旅行试点推广学校,校长还是有困惑,怎样规避安全问题”。

    熊丙奇认为,问题归咎到底就是缺少“依法治校、民主治校”的制度保障,在现行环境下,学校出了一点事故、学生出了事故,第一就是追究校方责任。“应该建立一个依法治校、合理的校长问责制度,分清楚哪些问题是校方校长的责任,哪些不是。”熊丙奇认为,在安全责任权属不清晰的情况下,再多的试点、再多的文件支持学校开展研学旅游,也是空谈,“应该从制度上着手,把基础打牢,很多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”。

应将修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

蒋丰(著名旅日社评作家、《日本新华侨报》总编辑)

     事实上,对于学生研学,著名旅日社评作家蒋丰早就2011年就发表《日本修学旅行的启示》文章,提出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,很多地方具备了让学生们开展修学旅行的条件,因此建议政府将其纳入教育中。

    蒋丰在文中指出,修学旅行同其他旅游商品的最大区别在于,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教育功能,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、能力,因而,修学旅行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运作,而是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方向指导和政策支持。

    此外,他建议应设立专门的修学旅行管理机构,负责细致的管理、具体的监督和指导。文中提到,日本修学旅行研究协会是一个很好的样板,中国也可以成立这样一个类似的研究协会,组织相关的人员开展对修学旅行的研究,定期组织相关的调查统计,为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,进行市场化、科学化的管理。

链接

学生诗歌作品

三峡秋 (诗经版) 

——广铁一中本部高二(1)班蒋文玥

长江茫茫,极目远望。轻雾渺渺,飘飘欲仙。

亭阁楼宇,尽烟雨中。休于秀秋,兴致欢笑。

闸缓启启,涨落有致。绣球巧谋,君子携妻。

白屋横铺,细栈危立。休于秀秋,兴致盛矣。

三峡·[雨霖铃]·念往昔

——广铁一中亚运城校区高二(1)班陈振彬

    长河空磬。寒桥梦早,未雨沾襟。轻清缱绻湍雪,渐舷旁,微波生影。怆望云间焕日,喑,风雾风隐。爪岩间沉霭江堤,忆寄清明灞上宁。 

山青舟行凭栏倚,醉千沙,赋旧叶拥枝。相知相熟相守,经年后,各向散离。峡山横槊,惊末了叹亘古唯一。回首再望少年时,猿啼缘莫提。


浏览人数:2478220

越秀校区地址:广州市越秀区东兴南路文化里13号 电话:(020)61330979 61325999-2100 邮编:510600
番禺校区地址: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亚运城铁中路2号 电话:(020)39925999-2318 邮编:511447

白云校区地址:广州市白云区均禾街道均禾大道清湖段  电话:(020)-86110669 邮编:510440
粤ICP备19014751号  

版权所有:广州市铁一中学